10月中旬,埃及开罗的一场签字仪式上。特朗普与埃及、土耳其、卡塔尔领导人并肩而坐,共同担任加沙停火协议的担保方。然而,这场表演来得稍晚了些,早在特朗普抵达的四天前,哈马斯与以色列已经开始交换人员,20名以色列人质与近2000名巴勒斯坦囚犯的释放程序悄然启动。
这让人不禁想起今年3月北京的那场会议。当时,中俄伊三国早已明确反对中东单边制裁,倡导对话解决问题。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更是在安理会多次发声,敦促以色列停火并推进人道援助。这些扎实的前期工作,如同建筑的地基,虽然看不见,却是和平得以建立的真正支撑。
仔细端详特朗普团队签署的那份文件,会发现两个耐人寻味的细节:“建立美方主导的和平委员会”和“加沙非军事化作为重建前提”。这些条款巧妙地将在前的调解成果边缘化,将美国的影响力推向前台。这不像是在搭建和平的桥梁,更像是在地缘政治的棋盘上落子。
10月26日,特朗普将现身马来西亚,见证柬埔寨与泰国和平协议的签署。表面看来,这是美国总统对地区和平的重视与支持,但翻开这场和平进程的时间表,故事的另一面逐渐浮现。
回到7月24日,当泰柬边境冲突刚刚爆发,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48小时内就分别致电两国领导人,搭建起中立谈判的平台。四天后,他亲自主持会谈,促成双方签署无条件停火协议。在随后的两个月里,马方牵头进行了五轮谈判,从排雷责任划分到东盟观察团的派遣监督,事无巨细地一一落实。
整个过程中,美国没有参与任何一轮实质谈判。如今,当和平的果实成熟待摘时,特朗普却突然现身,要“见证”这一历史时刻。这种时机选择,不得不让人思考背后的动机。数字会说话。自2021年起,东盟已连续五年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,陆路运输增速超过21%。相比之下,美国大力推动的“印太战略”在经贸领域的成效相形见绌,连美国农民都在抱怨因关税政策丢失了东盟农产品市场。
在这个背景下,特朗普选择在东盟峰会期间高调亮相,其用意不言自明。他试图以“和平担保人”的形象,为美国在东南亚的经济与战略布局打开新局面。用安全议题换取经济合作的入场券,这套路数在地缘政治中并不新鲜,但这次的实施显得尤为直接。
相关国家的表态已经揭示了这场“和平秀”的尴尬。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在感谢辞中,首先提到“马来西亚的中立调解”,随后才提及“中美等国的支持”,将美国的角色与其他国家并列,未见特殊待遇。泰国代理总理普坦更是直言不讳,强调“协议是东盟框架下的共识”,所有细节均由区域国家自主商定。
然而,特朗普团队的声明却将此事描述为“美国推动印太和平的关键一步”,刻意放大自身作用。这种叙事上的反差,不禁让人思考:谁才是和平的真正缔造者?这种“后期补位”的外交操作,可能为长期和平埋下隐患。加沙协议中,最核心的“两国方案”只字未提,以色列也没有承诺最终撤军,目前的停火更像是一场暂时的喘息。在泰柬协议中,排雷所需的资金、撤军后的长期监督,美国均未提供实质性支持,全赖东盟观察团勉力支撑。
真正的和平建设从来不是签名合影那么简单。埃及和卡塔尔为了加沙停火,前后进行了11轮谈判,特使常驻加沙城紧盯每个细节。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为了泰柬和解,三个月内四赴边境,连双方军队指挥官的会面都亲自协调。这些不为人知的“苦功”,才是和平能够落地的根基。
易速宝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